对话名家 | 王子君:为纪实文学创作布下一道永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这一刻,王子君于内心发出感慨,“只要创作,我就快乐,心中就充满了爱和美,充满了力量的感觉。这样的感觉传导给读者,哪怕只有一个读者,一定可以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。这一刻,王子君于内心发出感慨,“只要创作,我就快乐,心中就充满了爱和美,充满了力量的感觉。这样的感觉传导给读者,哪怕只有一个读者,一定可以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。”
这一本一本的笔记本,见证着她对读书对文学如饥似渴的热爱。这些“笔记本”宛如一个“百宝箱”,伴随她从故乡湖南起步,闯荡四方,远走京城。
三十三年后,她却想穿越千年,去桄榔庵聆听东坡先生讲学。她常常回想,东坡先生“是不是和我一样,一上岛就被这里的椰子树、凤凰花,被苍古的土地,浩阔的蓝天和海洋所迷醉而忘了现实的艰辛?”
“王子君在《黄克诚在中央纪委》中,写出了人们熟悉的‘这一个'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黄克诚,为中国文学历史人物形象长廊增添了一个耀眼的人物形象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、散文家任启亮给予这样的评论。原总参办公厅编研室主任、《黄克诚传》编写组副组长李柱江也撰文评论道,“该书彰显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”,“作者塑造出的正是这样一个全党公认的、人民认可的黄克诚,这样的人物形象,在历史的长河里,时间越久,越立得住”。
笔记本上,有对冰心“爱的哲学”的崇尚,“这影响着我的创作风格,她让我相信文学创作就是编织一道爱和美、和能量交错的光谱,致力于追寻真爱美的终极价值”,王子君说。
创作就是编织一道爱和美的光谱
“百万大军下海南”,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建省时一道壮观的文化风景。王子君是“闯海”文化大军中的一员。至今她的作品依然可见到大海的浪潮和冬日的暖意。
在创作实践中,她一刻也没停止过对写作素材进行再创作的意愿,一刻也没停止过对创作观念的省思和更新。
在此过程中,她不仅对黄克诚波澜壮阔的人生产生了景仰之情,发自肺腑地愿意为他的精神鼓与呼,还从心灵深处对黄老产生了情感认同。“只有情感认同,人物才能在你的心里、你的脑子里活起来,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。”王子君的纪实文学观念的成长与发展,也就是这样潜隐在《黄克诚在中央纪委》创作之中。
笔记本上,马克思关于“作家”的论断影响着她的创作思想。“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、写作,但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、写作。”这话烙在了她的内心,让她领悟到文学对于心灵慰藉的巨大意义。
所以,更值得珍惜的,是她笔下对小事不拘的演绎,是她纪实文学中的“柴火”以及燃烧的青烟。历史远去,有些细节深嵌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中,需要她细心地拨动、厘清,才能放出原本的光来。她通过文学性的描写,将客观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,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、感染力以及厚重感。“文学手法在纪实文学中的运用,目的是使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、立体,这里的‘虚'也要首先实有其事,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,然后才是虚构想象的细节描写。细节描写要使当时的形势、历史的场景、当事人的心理特征等,都基本符合在场人物的身份和观点认同,这样才能不仅不影响其可信性,反而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——很真实、很自然、很生动感人。”王子君说。
虚构是纪实文学的柴火
王子君有一个自幼养成的读书好习惯,记笔记。特别是读借来的书,遇到精彩的段落、动人的情节或产生什么感悟,自然不能和读自己的书一样,随手在书上折页、画记号、写批注,而只能用一个笨办法,手抄。于是,她便有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本。因为那个年代物质欠丰,不能买规格统一的、心仪的笔记本,因此她的笔记本也是五花八门,开本不一,颜色不一,材质不一,来源各异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
2017年,人民出版社向王子君约稿撰写《黄克诚在中央纪委》。当时,中央纪委即将迎来恢复成立40周年,由于要独立成书,又是重大题材,王子君花费了很长时间用于采访、选材和撰写。
她重视纪实文学中的真实,又不局限于事实的真实。长久的创作实践,让她主动践行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的创作原则。她着力展现出黄克诚“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,对党的一片初心从未改变,成就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”的传奇故事。这是她创作上大事的不虚原则。
“有真意,去粉饰,少做作,勿卖弄而已”,这是鲁迅先生谈作文的秘诀,也是王子君为文为人的真谛。
文章来源:《电影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w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2/9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