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里画外,他的经历本身,便是中国电影界的宝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李前宽和王文林都觉得启用石维坚“有戏”,他知道使用演员的意见要通过文化部,就马不停蹄地跑到“文化领导小组”,拜见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长的戏剧李前宽和王文林都觉得启用石维坚“有戏”,他知道使用演员的意见要通过文化部,就马不停蹄地跑到“文化领导小组”,拜见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长的戏剧家马少波,并向他汇报了去公安部借石维坚的事。当时,文化部部长于会泳的大秘书是电影学院老师汪流,也是李前宽在校时熟悉的电影文学系教授,李前宽又恳求汪老师一旦看见相关批件,一定尽快通知他。第二天,汪流老师就打电话告诉李前宽,公安部的文件下来了,同意石维坚出演《熊迹》的主角,批示已转到文化部艺术局并“中国话剧院”。李前宽道了谢,火速赶到中国话剧院院长室,把借石维坚的事敲定。同时给石维坚去电话,让他到招待所等消息。当疲惫不堪的李前宽回到招待所,一眼就看到正焦急不安的石维坚。他故意绷住劲走向石维坚,快到面前,冲他肩膀就是一拳:“哥们儿成了!”石维坚惊喜万分,激动的眼泪像开闸的水。
有大将军的胸怀 才会拍出气势
那时候,王霆钧才知道,李前宽导演几年前已经确诊晚期肺癌,医生暗示他的生命只有半年时间,他实际是一边配合治疗,一边投入到忘我创作中。“在我们合作的时候,他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,几次复查结果都不错。因为挚爱的电影吧,他顽强的生命力又赢得了七年时间。”王霆钧说,在这七年中,李前宽导演完成了电影剧本创作和一些回忆友人的文章,还画了不少画。《东方欲晓》搁浅之后,他们又操作了几个题材。“在谈到其中一个纪录片的时候,李导还打电话给我谈了具体想法。他说,这个我先动笔,然后你来整理成电脑文档。我说行。之后,李导一直没有再打电话过来,我以为他一直在忙着。突然看到噩耗,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。”
李前宽先生去年在浙江宁波慈溪病逝,享年80岁。李前宽、萧桂云伉俪导演的《佩剑将军》《开国大典》《重庆谈判》《七七事变》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,为中国电影历史写下了辉煌一页,成为里程碑之作。
厂里安排李前宽到承德话剧团去摸摸《青松岭》剧本和演员的情况,为重拍做些准备。李前宽坐着硬板座日夜兼程赶到承德,见到了《青松岭》的编剧张仲朋,也见到了戏里的全体演员。剧本好办,最让他挠头的是演员。当时正在进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,李仁堂不能演主角,扮演钱广的演员还在烧锅炉,连演员也当不成。
在李前宽看来,办法总比困难多,只怕没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。他给公安部党组写了一封信,说明《熊迹》是公安部抓的戏,石维坚演主角是最合适的人选,只因社会关系不能出演太过遗憾。然后在王文林的帮助下,李前宽进入公安部食堂,见到了黄庆西副部长。黄副部长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,早知《熊迹》的事,听了李前宽介绍影片的筹备情况,心有所动。李前宽又抓住机会向各位部长说明《熊迹》是周总理亲自指示要拍的题材,意在揭露苏修亡我之心不死,教育全国人民提高警惕。他说,“我们党的政策是一致的,石维坚可以在话剧舞台上演一号人物,也应该可以在电影里演一号人物”。
承德话剧团的军宣队特意为李前宽安排一场演出,但用的全是B角。李前宽摇摇头说:“有以前李仁堂演的张万山在那儿比着,这个张万山能让全国观众满意吗?”军宣队觉得李前宽说得对,同意让他在全省选演员。李前宽走访了全省的文艺团体,认定必须用《青松岭》的原班人马。经过汇报,厂里很支持李前宽的想法。可是剧团领导十分为难,“这些演员能不能用,剧团说了不算,只有找承德地区的‘党政军一把手'牛司令”。
趁着牛司令来剧团审查片子,李前宽向他介绍了长影重拍《青松岭》的意义,补充说:“长影要重拍的三部片子都是反映河北农村生活的,而《青松岭》又是承德地区的,这两个月我在河北跑了好几个剧团,还没有发现有能超过‘文革'前《青松岭》剧组的演员。我已经向长影领导汇报,厂里同意启用李仁堂、李树楠、刘小妹和王忠礼等原班演员。希望得到牛司令支持。”
成为北电第一届美术系学生
一个导演不仅要有出色的艺术功力,还要有非凡的办事能力。李前宽就是这样的人。1972年春节后,冬雪过后的长春寒冷得出奇。这一年,长影恢复了停滞七年的影片生产。按照上边的指示,先拍样板戏,再把“文革”以前的优秀影片《平原游击队》《青松岭》重拍一遍。长影的摄影棚里亮起了聚光灯,艺术创作者的脸上有了笑容。
文章来源:《电影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w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0/9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