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里画外,他的经历本身,便是中国电影界的宝(4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引人关注的是,这部作品是王霆钧在长影工作三十多年,从长春到北京,历经28年对李前宽、萧桂云导演跟踪采访完成的“跨世纪”之作。7月的一天,王霆引人关注的是,这部作品是王霆钧在长影工作三十多年,从长春到北京,历经28年对李前宽、萧桂云导演跟踪采访完成的“跨世纪”之作。7月的一天,王霆钧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采访,讲述了李前宽导演的电影人生,以及银幕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。
为选演员与司令斡旋 “解放”了李仁堂
考完回家之后,有同学叫他“画家”,还祝贺他被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录取。李前宽到学校一问,主管毕业的主任说:“学校已经决定了,让你到沈阳鲁艺。北京就不去了。”但李前宽有自己的主意。他写了两封信,一封信写给沈阳鲁艺声称自己不去了,另一封信寄到北京电影学院请求把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。很快,北京电影学院寄来了《新生入学须知》,要求他在8月底报到。
说起和李前宽导演的相识相知,王霆钧语调不时因激动而起伏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李前宽萧桂云联合导演了《开国大典》之后又拍了《重庆谈判》等史诗巨片,王霆钧应《电影文学》之约,采访撰写了一篇名为《前折蟾宫桂 云开天地宽》的报告文学,刊载以后,反响很大。随着二位导演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,想采访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,其中不乏著名作家。然而,李前宽萧桂云依然选择由王霆钧继续完成对他们的采访和写作。“我交上的‘作业',他们看得十分认真,一字一句地修改。”这样的信任和热情,使王霆钧深受感动。
供图/萧桂云
文章来源:《电影文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w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0/931.html